走出制粒机切刀使用的误区
现在各类教科书及制凿机出厂使用说明书对制粒机切刀的调整使用方法,都强调切刀刃口要保持锋利,以利于切出优质外形的颗粒饲料,对于颗粒长度的控制,则是通过调整切刀与压模的相对位置来实现。具体方法是颗粒要求长时,将切刀向远离压模外圆表面方向移动,颗粒要求短时,将切刀向靠近压模外圆表面方向移动。总之,都认为如果制粒中发现出料口粒料中混入的粉料较多或颗粒料切向不光整,是因为切刀刃口不锋利所致。这种看法有失偏颇。
众所周知,一般的制粒机是一个压模内对称装着两个压辊,当压模转动时每一个模孔在经过压辊时将物料从模孔内挤出(一次约2~4mm)。因为压模内装有两个压辊,所以当压模回转一周时,每一个模孔将会分别被两个压辊各挤出一次粒料,并非是连续的挤料,出料是一脉动过程。
为了便于分析,先排队一些次要因素,并假设粒料是由切刀刃口切断的。
现假设在生产中将两把切刀都调整到离压模外圆表面的某一个距离,这里我们假定为8mm。这时,如果压模孔内挤出的料柱,不够这个尺寸,那么切刀就不能对其发生作用。随着压模的回转,料柱不能对其发生作用。随着压模的回转,料柱不断增长,当长度大于8mm,那么两把切刀中的一把就会将超过8mm以上的长度部分切下来,剩下8mm长的料柱,将再进入下一个压辊位置,料柱又会被挤长一段,这时它将又碰到另一把切刀,这把切刀将切去超过8mm的部分,如此循环切下部分的长度不会超过一次压辊挤出的料柱长度(约2~4mm)。我们再深入分析一下,不难看出,除了两种特殊状态餐,无论我们将切刀如何调整,切料的长度都不会受到影响,影响切料长度的是喂料器的流量,而不是切刀。
在实际工作中,操作人员确实能通过调整切刀的伸缩来确定料粒的长度。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实际工作时,将两把切刀同时调到某一个位置(假设还是8mm),这时压模孔内挤出的料柱一旦达到这一长度,料柱便会碰在切刀刃上,此时由于高温湿度下的粒柱塑性较大,料柱碰到切刀后会向后弯,不会被切刀切断。从力学角度看,这时粒柱在压模外圆出口处所受到的弯曲力矩最大,当超过了料柱的强度后,粒柱便会从此处断裂脱落下来。所谓切刀切料,实际上是碰料。如此看来,那么切刀刃口是否锋利,在实际生产中就并不重要。只有以下两种特殊状态除外。
(1)当用直径较大的压模生产小直径的粒料时,如果所需粒料的长度比较小,为了尽可能头短粒料的长度,将切刀刃口调至十分接近压模外圆表面;如果刃口又很锋利的话,那么此时粒料的长度确实是靠切刀刃口切割下来的。但如前所述,只能通过改变喂料流量,来改变粒料成品的长度,而不能通过调整切刀来实现。
(2)在调整切刀时,有意将两把切刀离压模的尺寸调的不一样,即一个间隔大一些,一个间隔小一些,形成尺寸差。假设我们将一把刀与压模的间隔调至8mm,另一把刀调至6mm,如果料柱直径较大,加之切刀刃口十分锋利,这时当粒柱长度大于8mm时,第一把切刀切去多余部分,剩下8mm粒柱进入下一个压辊时粒柱增长2~4mm,这一料柱将被下一把切刀切去6mm以上长度的部分,约4~6mm。剩下6mm料柱进入下一个压辊,料柱增长至6mm加2~4mm约8~10mm,又把第一把切刀切去0~2mm。由于两把刀的不同间隔组合,会切出两种长度不等,有时相差很大的粒料,不符合成品要求。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切刀刃口的锋利与否,不会影响到成品粒料的含粉量及切断质量。
因此在制粒质量发生波动时,不要只归因于切刀不锋利这个误区,而要从其他方面找出症结所在。
- 上一条:混合制粒机制粒机理及内衬的选择
- 下一条:国内外石油压裂支撑剂的研究现状